本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社区+市场”1234工作法宝鸡陈仓巧解商事纠纷“方程式”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4-12-06 09:06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咱社区给帮忙解决,我这9000块辛苦钱可就真的打水漂了。”近日,宝鸡市民王女士拿到装修公司的返还押金,向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会展中心社区调委会人员致谢,并送去了锦旗。

近年来,宝鸡市陈仓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商贸、物流等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长,诸多商事纠纷也日益凸显。为此,陈仓区积极探索“社区+市场”1234工作法,化解各类商事纠纷129件,助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发挥“一个作用”,建强“指挥部”

“矛盾纠纷别硬‘刚’,‘先锋调解’帮你忙。”走进陈仓区汇丰农贸市场,这条横幅格外瞩目。陈仓区是宝鸡市主城区,汽车城、金谷广场、冠森财富街、汇丰农贸、大明建材、奥莱购物公园、宝鸡国际会展中心等商贸场所云集,调处化解商事纠纷、服务商贸市场健康有序运营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为此,陈仓区发挥社区“指挥部”作用,积极探索“社区+市场”的治理模式,集聚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和市场非公组织党员力量,成立“先锋调解队”,构建“市场管理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网格化服务体系,借助治保会“警报器”巡逻发现问题,调委会“连心桥”链接多方资源,抓实“巡查-研判-调解-回访”工作闭环,打造多元解纷“超市”,打通服务商圈“最后一公里”。

二是构建“两个平台”,拓展解纷渠道

“自从市场内有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咱也有了说理的地方,再也不会由小矛盾演变成大纠纷了。”大明国际建材城商户刘先生说。

陈仓区按照就近原则,搭建“引进来”平台,吸纳市场主体管理人员、商事能人等在3处商圈设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常态化开展巡逻巡查,用“贤人”解“难事”,当好市场“守护人”。采取“调解+普法”举措,搭建“走出去”平台,利用“3.15”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送法进企业、讲法进商户,将审调搬进商圈,开展“移动庭审”,以调解促普法,用普法化纠纷。

三是联动“三步走”,探索解纷模式

今年6月,某汽车4S店员工康先生向陈仓区虢镇街道中街社区反映,他在公司已经干了7个多月,一直未签劳动合同,公司却要他自动离职,希望社区帮他讨个说法。调委会主任李艳萍经过调查分析后,巧用“三步走”调处模式,仅用3天时间,促使这起纠纷圆满化解。

李艳萍介绍说,“三步走”调解即:将商事纠纷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梯次开展自调、帮调、快调三个步骤。针对市场车辆乱停乱放、短斤少两、摊位出界、言语口角等一般矛盾纠纷,市场管理员直接介入,就地化解,让矛盾双方心平气顺、握手言和;针对用工欠薪、房屋租赁、噪音扰民等复杂矛盾纠纷,市场主体联合社区调委会进行调处,力争化早化小,防止事态扩大;针对个体户水、电、气等设施使用不当,引发事故,造成邻家店铺受损等疑难矛盾纠纷,邀请“三官一律”(法官、警官、检察官与律师)专业人员参与调处,以案说法、以案说理,定分止争,平息事态。

四是嫁接“四支力量”,凝聚解纷合力

“我们创新推行‘1+4’模式,依托市场物业管理中心,凝聚市场管理人员,社区调委会,“双报到”在职党员,“三官一律”等四支力量,合力打造商事纠纷化解‘终结站’。”陈仓区综治中心主任涂全成介绍说。

陈仓区巧用市场自治力量,引导商圈搭建自治平台,成立农贸市场“合伙人”、餐饮服务“小团体”,常态化开展“巡逻+调解”,就近就地消除隐患、化解纠纷,确保“矛盾不出圈”;吸纳“乡贤+”力量,聘请乡贤、“五老”及商会能人加入社区调委会,便捷、灵活、高效化解商事纠纷,确保“纠纷不升级”。

同时,陈仓区还充分运用进社区“双报到”的党员力量,设置“小积分”微心愿认领墙,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认领服务事项,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用党员干部“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将法官、警官、检察官与律师等政法力量融入网格,组织义务法律咨询、法律疏导和法律援助等活动,推动矛盾纠纷依法调处、实质化解,实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