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现将陈仓区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予以公告。
公告时间:长期公开
单位地址:陈仓区机关集中安置中心主楼408室
邮箱:ccqfpb6213959@163.com
监督电话:6231306 12317
受理人:张楠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12月19日
陈仓区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一、财政衔接资金安排情况
2024年,陈仓区共安排中省市区财政衔接资金13549万元,全部按照要求时限下达。具体资金安排情况如下:
2024年,中、省、市三级共安排我区财政专项资金115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212万元,省级财政衔接资金4459万元,市级财政衔接资金878万元。
2024年,我区预算安排财政衔接资金2000万元,实际落实财政衔接资金2000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一)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6212万元,安排用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易地搬迁后扶、金融帮扶、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和项目管理费等。
1.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965万元,实施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加工类、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产业配套设施等项目15个。
2.乡村建设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777.3万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35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8个489.3万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24个1135万元。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3个153万元。
3.以工代赈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80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个。
4.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33.7万元,用于省外务工交通补助。
5.项目管理费。安排项目管理费56万元。
(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省级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投入衔接资金4459万元,安排用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金融帮扶、雨露计划补助等。
1.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398万元,实施加工类、社会服务化类、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产业路、产业配套设施等项目23个。
2.乡村建设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600.48万元,实施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个167.28万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4个191万元;公厕改造提升项目2个242.2万元。
3.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1.4万元。
4.雨露计划补助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85.12万元。
5.欠发达国有林场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20万元。
6.项目管理费。安排项目管理费24万元。
(三)市级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市级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投入资金878万元,安排用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资产管护、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管理费等。
1.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16万元,实施粮食社会化、产业路、互助资金协会占用费补助等项目5个。
2.乡村建设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1.86万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7个。其中:排水渠项目1个17.86万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6个174万元。
3.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86万元。
4.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0万元。
5.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40万元。
6.农村公共基础管护补助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17.14万元。
7.项目管理费。安排项目管理费17万元。
(四)区级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投入区级财政衔接资金2000万元,安排用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外出务工交通补助、“雨露计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易地扶贫搬迁债券偿还、项目管理费等。
1.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75.572822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5个。
2.乡村建设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793.73万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9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个35万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2个108.11万元。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15个630.62万元;公共照明设施提升改造项目1个20万元。
3.“雨露计划”补助:投入衔接资金243.571178万元。
4.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14万元。
5.易地扶贫搬迁债券偿还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21.38万元。
6.易地扶贫搬迁后扶项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6.36万元。
7.项目管理费。安排项目管理费35.386万元。
三、项目进展情况
2024年共安排财政衔接资金项目135个,目前已全部完工,进入验收、资产确权移交等阶段。
四、资金使用成效
通过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帮扶、雨露计划补助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村集体发展基础,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提高了群众种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了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了脱贫人口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多渠道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增强了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和改善了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