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陈仓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奋力谱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4-02-27 09:02:59

近年来,陈仓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立足区情实际着力打造“千万工程”陈仓样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全方位跃升。

一、坚持深学细悟,在掌握理念方法上真学真用。

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在进入思想、武装头脑、掌握方法上有新成效。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将“千万工程”经验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召开专题研讨会6次,开展干部业务培训7期,培训干部400余人次。区级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指导,各镇街、区级各部门通过学习调研报告原文、心得展示、研讨交流、干部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了贯彻落实“千万工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二是掌握理念方法。对照“千万工程”蕴含的“六大”突出成效、“六种”主要做法、“六条”经验启示,用“千万工程”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系统观念、实干作风等理念和方法,抓决策、解难题、促振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重塑、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改善。三是推动实践运用。建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区委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抓,相关职能部门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区级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制定全区“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和示范村创建方案,按照“抓点示范、面上变化、纵深推进”的工作思路,优中选优将13个村纳入第一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行列,在全区范围内分年度全力打造48个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

二、坚持生态优先,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见行见效。

坚持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探索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绿色发展路子。一是加强旅游开发,“山区”变“景区”。坚持保护性开发,推进大水川、九龙山5A级景区和吴山建设开发,建设香泉、坪头等文化旅游名镇,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当地群众依托景区就业1.3万多人,其中脱贫群众务工800多人,带动脱贫户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二是加强扶持引导,“村民”变“股民”。依托景区建设发展,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发展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组织创办特色餐饮79家,解决劳动力200余人,人均增加收入1.5万多元。支持引导村民通过入股经营、租赁经营、保底分红等形式参与集体经济建设和景区发展,300多名当地群众当上了“小老板”,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三是加强整治提升,“村庄”变“靓妆”。深入开展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清运三大革命,改造农村厕所12454户,实施“三堆”清理、违建拆除、植树造绿、建筑美化、设施完善五大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盲点、死角延伸,先后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43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3个,区级人居环境示范村53个,美丽庭院户2000户。

三、坚持因地制宜,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强基增效。

以跻身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区为引领,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是抓政策扶持。出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产业链、联农带农等10多项扶持政策,将衔接资金的60%用于产业发展,2023年投入衔接资金950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51个。区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奖励种粮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抓产业培育。在东部川塬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植,种植蔬菜10.7万亩,设施蔬菜3.5万亩,食用菌1020万袋。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7.2万头、5.46万头和8.98万只,中蜂养殖达到3.2万箱。西部山区花椒、核桃、柴胡、苹果等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到15.3万亩、15.4万亩、13.5万亩和5.6万亩。10个万亩椒果园建设稳步推进。三是抓联农带农。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69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85个。投资1.48亿元实施国家级蔬菜产业集群、国家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投资8050万元实施肉牛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投资8650万元实施牧原生猪良种繁育场项目,推进“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把群众嵌入在产业发展链,41146名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四、坚持循序渐进,在推进乡村建设上优化升级。

围绕既定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工作落实。一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按照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对157个村进行分类。结合“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与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共建关系,编制完成陈仓区乡村振兴规划及4个重点镇、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用性规划编制。制定印发乡村建设15个专项方案,建立责任、任务和项目清单,以强化责任落实促进乡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加大公共服务投资。投资5.8亿元实施31个农村道路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投资6000万元实施23处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投资9.4亿元实施22个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提升项目.投资4.8亿元实施22个环境治理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提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2023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875万元,向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倾斜投放,打造2个乡村建设示范镇、24个乡村建设示范村。抓好6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建设,给予每个帮扶村120万元的衔接资金支持,以重点帮扶村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

五、坚持党建引领,在提高治理能力上凝聚力量。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四美”红旗村创建,创建数量达到41%以上。举办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作风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擂台赛3期。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完成新一轮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和培训工作,新选派第一书记65名、工作队员112名。二是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实施“万企兴万村”活动,动员全区170户企业与157个行政村结对联建,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村企合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15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8期,培训2000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403人、职业农民2434人。三是强化乡村治理。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和好孝子评选表彰活动,文明村占行政村总数61.8%。建立“党组织书记+党小组长+党员群众”三级网格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平安创建和法治宣传,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和“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