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
《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8日
宝鸡市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宝鸡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衔接《陈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陈仓区地质灾害现状、“十三五”工作成效、面临的形势,编制《陈仓区“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宝鸡市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确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并提出了保障措施。《规划》是宝鸡市陈仓区“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陈仓区所辖行政区域。
《规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宝鸡市陈仓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东经106°18′24″~107°34′58″,北纬34°07′36″~34°44′57″之间。南依秦岭与太白县、凤县毗邻,北靠陇山余脉与陇县、千阳县、凤翔区接壤,西沿渭水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清水县隔河相望,东与岐山县相连,三面环围宝鸡市金台、渭滨二区,东西长约119.49公里,南北宽约67.78公里。2020年末全区现有的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57个行政村、16个居民委员会、1536个村民小组、人口45万、总面积1963.57平方公里,总耕地51.2万亩(不含宝鸡高新区托管的千河、磻溪、天王、钓渭4镇)。
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20.56 亿元,年均增长 8.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6766 元,年均增长 8.4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7亿元,年均增长 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5515 元、14265 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7.5%、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55.59 亿元增长到80.08 亿元,年均增长 8.3%;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 125 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56.55%。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市前列。
“十四五”期间,抢抓中省市发展各项政策机遇,以“两新一重”建设为契机,以“三城一区”建设为统领,推进陈仓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突破发展;坚持“城市城区、陆港新城、工业区、西部山区、渭北塬” 五大板块组团式发展路径,通过板块突破、优势重组,打造陈仓区经济新航母集群;紧盯中省市战略定位,抓紧宝鸡着力推进“四城”建设、打造“十个中心”发展机遇,紧扣陈仓崛起战略目标,强力推动“十个中心”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陈仓力量;强力推进城乡发展、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基建赋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和开放创新八大工程,实施八大行动,统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规划任务落地。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点
陈仓区境内交通发达。陇海铁路、中卫铁路,310国道、西宝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公路及宝平公路纵横交错。
陈仓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干燥秋潮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5.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7.1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渭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南北两侧还发育有金陵河、千河、通关河等几条较大的支流。河流普遍切割较深,特别是较大河流如渭河、金陵河、千河,使许多新老滑坡前缘形成临空面,极易诱发滑坡及崩塌。
陈仓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同时又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渭河流贯中部,境内海拔510~2360m,最大相对高差1732.00m,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陈仓区地貌由山、川、塬和丘陵组成,地貌结构复杂。可进一步细分为:南部秦岭北麓山地和西部(西北部)陇山山地、河谷川道区、中东部黄土台塬和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区。
陈仓区处于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汇处,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发育,且多为活动性断裂,故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垂直差异性升降运动十分明显。在渭河北岸由于断裂的控制形成明显的多级台坎地貌,台坎的后缘形成裂隙,前缘形成临空面,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陈仓区位于中国渭河地震带与南北地震带的交汇复合部位,构造复杂,虽然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但是小震活动较频繁,且受周边地区地震带影响明显。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人类是改变地质环境的重要营力,山区持续加强的工程经济活动往往直接诱发地质灾害。陈仓区山高谷深,受耕地、水源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多沿江河和沟道居住。人类主要的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农业耕作、居民建房、铁路公路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
(三) 地质灾害现状
1.地质灾害类型
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区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1处,威胁612户、2343人、房屋2862间,直接威胁财产约5847万元。按灾害类型划分:滑坡55个,崩塌9个,泥石流7个。
2021年全区核销东关街道老水沟西滑坡、洪源北侧滑坡、千渭街道渭阳动力崩塌、凤阁岭镇建河村东采石场崩塌等四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拓石镇常家沟滑坡、赤沙镇下院门崩塌两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截止2022年5月底,全区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9处,威胁599户、2207人,房屋2869间,直接威胁财产约9249万元。按灾害类型划分:滑坡54处,崩塌8处,泥石流7条。按灾害规模划分:其中巨型1处,大型4处,中型6处,小型58处。按镇(街)行政区域划分:赤沙镇3处,凤阁岭镇7处,香泉镇3处,坪头镇3处,拓石镇18处,县功镇16处,贾村镇12处,千渭街道3处,东关街道3处,幕仪镇1处。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陈仓区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区域上呈片状、带状分布,活动历时长。本区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的显著特征:
(1)群发性;降水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暴雨-特大暴雨发生时或之后(包括长期连阴雨),经常造成大面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2)突发性;虽然斜坡变形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但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启动和成灾过程都非常短,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时间上与地震和强降雨等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同步。
(3)链生性:地质灾害主要沿黄土塬塬边、活动断裂、河流和交通线及居民区分布,在空间上形成典型的地质灾害链。同时,在大的沟谷中往往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
(4)隐蔽性:部分区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构造复杂,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受人为及自然因素、地质结构及植被受损的影响,容易产生山体滑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陈仓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和岩土体结构、河流、降雨、地震、植被、冻融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西山地区切坡建房)等。
(四)“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陈仓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各级职能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积极防治,有序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宝鸡市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1.调查评价扎实推进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逐步开展。2019年安排部署了陈仓区1:5万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划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风险区与防治区,查清了陈仓区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底数,提出了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为陈仓区防灾减灾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测绘成果显著。完成了陈仓区县功镇新水泥厂北滑坡、县功镇石家山北滑坡、县功镇刘家山2号滑坡、县功镇鲜家村滑坡、县功镇杨家坪村1组滑坡、贾村镇南芋滑坡、贾村镇簸箕庄滑坡、贾村镇牛家滩滑坡、凤阁岭镇张家川滑坡等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工作,准确掌握了地质灾害规模、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地质灾害“三查”制度常态化。按照区政府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每年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工作,在强降水期间也开展“三查”工作,做到辖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防治重点心中有数。对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做到了应撤尽撤,同时对巡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认定与核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系统,明确监测人与责任人,设立警示标识牌。
2.预警水平显著提升
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更趋完善。进一步升级维护了区镇村多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依托专业地勘队伍的技术力量,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截至2020年底,全区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全部纳入了群测群防系统,实现了隐患点的监测人、责任人全覆盖。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提升。与气象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趋势研判,及时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产品或信息。每年向各镇、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发送地质灾害预警短信2.1~3万余条。
3.综合治理卓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开展了阳平镇五星村崩塌、慕仪镇运粮寺滑坡、县功镇上河西村五组崩塌、赤沙镇姬家沟崩塌、赤沙镇宁里巴滑坡等5个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拓石镇四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累计投入资金393万元,保护122人555万元生命财产安全。
正在实施的项目为陈仓区县功镇刘家山1、2号滑坡治理工程,贾村镇灵龙泥石流治理工程,均已完成主体工程,共解除64户258人安全隐患,避免财产损失约1140万元,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企业自主投资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取得突破,宝鸡市众喜金陵河水泥有限公司投资治理水泥厂北侧滑坡。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地质灾害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当地群众及企业的生活环境,使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4.技术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依托“平战结合”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体系,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有效解决陈仓区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期排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对群众新上报的地质灾害点立即开展应急调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位,灾险情早发现、早预防。“十三五”期间,“平战结合”技术单位共出动应急技术支撑240次,投入人员600余人次。
5.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7人次,培训受威胁群众497人次,避险演练130次,地质灾害隐患点培训104个,极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增强了广大群众主动防灾意识。
(五)“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面临的形势
新时代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做好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减轻地质灾害危害。
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高发的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截止2022年5月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9处,险情等级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1098.91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5.96%。受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等因素影响,陈仓区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及发育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大雨、暴雨、连阴雨等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可能性大,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中各类工程活动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依然存在;居住在山区、黄土台塬边农村居民不合理切坡建房诱发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大隐患区掌握不够精准,局地气候工况条件下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掌握不够明确,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完善,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不足,已有监测预警措施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亟待提高。全区有90%以上的地质灾害与降雨相关,且多发生在汛期的6~9月降雨期间或降雨后,其规模、数量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气象预警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2.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合力有待加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应急管理、能源、气象等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无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弱化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和重大灾情协同处置的能力。
相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不实。近年来,新建工程、矿山开采等人类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不实,相关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强,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升。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群众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积极性不高,防灾减灾意识不足,群测群防水平和科学防灾救灾能力有待提升。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基本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还未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入格局。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短缺,列入政府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十分有限,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缺口较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救灾的各项部署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为主线,建立科学高效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保障、措施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工作部署,提高防治效率,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推进,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等防治工作,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3.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突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等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隐患和重点时段防灾减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范和化解重点地质灾害风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依法依规,合力防灾。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落实镇(街)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实施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机制,提升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水平,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2.具体目标
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通过开展区级风险普查、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3个1:1万重点城镇(街)风险调查评价及风险区划工作,摸清陈仓区地质灾害风险和隐患底数,大幅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
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积极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逐步形成“一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区(风险区)一管控工作机制(技术体系、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等)”。通过完成2处排危除险项目,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对中高风险区通过开展危险性评估、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明确禁止性工程进行管控。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完成41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试验点建设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力度,及时发现灾害隐患。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指导工程建设活动,遏制不合理工程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健全“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工作机制,发挥地勘专业队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在全区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人类工程活动等实际情况,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四个区域。
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处占全区面积的29.68%,中易发区5处占全区面积的26.28%,低易发区1处占全区面积的11.04%,不易发区3处占全区面积的33.00%。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
该区面积582.83km2,占全区面积的29.68%,现有地质灾害点60处,灾点密度0.03处/km2。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49处、泥石流6处、崩塌5处。主要分布于凤阁岭镇—拓石镇—赤沙镇南部—香泉镇西南部—坪头镇的渭河沿岸、县功镇北部—贾村镇东部黄土台塬斜坡地带、千渭—虢镇—东关—阳平镇黄土塬边地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区:
(1)凤阁岭镇~坪头镇渭河谷地亚区(I1)
该亚区面积402.43km2,分布于凤阁岭镇~拓石镇~赤沙镇南部~香泉镇西南部~坪头镇的渭河两岸及渭河支流小水河、香泉河两岸,该亚区地形起伏较大,出露的岩性为第四系黄土、云母石英片岩及花岗岩,在坪头镇和拓石镇附近见渭河断裂,该亚区也是西部山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宝天高速公路、310国道和陇海铁路沿渭河两岸展布,植被不太发育,森林覆盖率较低。在该亚区泥石流较发育,其次为滑坡。在该亚区地质灾害密度较大,频度较高。涉及建河村、东口村、庙沟村等35个村。
(2)县功~贾村镇亚区(I2)
该亚区面积133.21km2,分布于县功~贾村镇一带的黄土梁峁地区,该亚区地貌上位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和贾村黄土塬塬边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斜坡相对高差较大;出露的地层为黄土、古土壤、河湖相红粘土和白垩系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是陈仓区的易滑地层之一;同时,千河断裂从本亚区通过;此外,该亚区也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近年来,居民在修建房屋或其它建筑物时,为了扩展建筑空间过度开挖坡脚,加速了斜坡的变形。上述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在该亚区地质灾害密度较大,频度较高,是陈仓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涉及陈家庄村、郑家山村、灵龙村等25个村。
(3)千渭~虢镇~东关~阳平镇亚区(I3)
该亚区面积47.19 km2,分布于千渭~虢镇~东关~阳平镇一带,该亚区位于周塬塬边斜坡地带,相对高差80~140m,坡度位于20~30°之间,出露的地层为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及砂砾石层,宝鸡峡引渭渠从斜坡的中部通过,渭河北缘断裂从该亚区通过。同时,该亚区也是该亚区也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涉及李家崖村、西秦村、西高泉村等32个村。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
该区面积516.08km2,占全区面积的26.28%,现有地质灾害点7处,灾点密度0.003处/km2。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4处、崩塌3处。主要分布于凤阁岭镇中部—拓石镇中部、新街镇—县功镇的西部地区、贾村镇西北部地区、周原镇—慕仪镇的黄土台塬地区、千渭街道—虢镇街道—东关街道—阳平镇的渭河沿岸地区。中易发区地层多具有二元结构,斜坡上部为黄土,斜坡下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砂砾岩、砂岩、砂砾石层和红粘土。具体涉及以下区域:
(1)凤阁岭镇中部—拓石镇中部(Ⅱ1)
该亚区面积141.14km2,该亚区分布于凤阁岭镇~拓石镇一带,处于香泉盆地和渭河断裂带内,亚区内断裂和各种构造裂隙较发育,地层较陡,出露的地层包括:黄土、白垩系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地形切割较强,斜坡坡度介于20~30°之间,在香泉盆地内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居民在修建房屋时,为了扩展建筑空间过度开挖坡脚,形成一系列的高陡边坡,加速了斜坡的变形,每当大暴雨或长期连阴雨时经常导致滑坡和崩塌的发生。涉及后排村、常家沟村、石饶村等25个村。
(2)新街镇北部—县功镇的西部地区(Ⅱ2)
该亚区面积200.52 km2,该亚区位于新街镇~县功镇黄土梁茂沟壑区,地形切割较强,斜坡坡度介于20~30°之间,出露的地层包括:黄土、白垩系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该亚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涉及菜园村、陈家庄村、上西河村等25个村。
(3)贾村镇西北部地区(Ⅱ3)
该亚区面积37.67 km2,该亚区位于贾村镇北部梁峁沟壑区与黄土台塬区过渡区域,梁峁沟壑区一侧,地势北高南低,千河西岸支流“切割”梁峁,形成多沟壑、梁峁、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形,水十流失严重。出露的地层包括:黄土、白垩系砂砾岩。该亚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涉及花园村、北湾村等4个村。
(4)周原镇—慕仪镇黄土台塬地区(Ⅱ4)
该亚区面积84.56 km2,该亚区位于周原镇~慕仪镇黄土台塬,地势平坦,该亚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涉及王家村、慕仪村等26个村。
(5)千渭街道—虢镇街道—东关街道—阳平镇渭河沿岸地区(Ⅱ5)
该亚区面积52.19 km2,该亚区位于陈仓区东部渭河谷地。该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最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涉及李家崖村、三联村等27个村。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
该区面积216.80km2,占全区面积的11.04%,现有地质灾害点1处,灾点密度0.0046处/km2。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1处。该亚区位于南秦岭北坡坪头镇北部基岩山区。该区岩石较坚硬,但是,部分地区断裂较发育,有的地区基岩之上为黄土,灾害点较少,属于低易发区。
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Ⅳ)
该区面积647.86km2,占全区面积的33.00%,现有地质灾害点1处,灾点密度0.0015处/km2。地质灾害类型为泥石流1处。主要分布于凤阁岭镇北部—香泉镇北部—县功镇西北部—新街镇西部陇山地区、南秦岭北坡坪头镇南部基岩山区、贾村镇黄土台塬区。陇山地区和基岩山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植被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灾害不发育,基本无灾害点分布,属于非易发区。在黄土塬上,地势平坦,不具备崩塌滑坡的基本形成条件,也为非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结合《陈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规划期内及未来重要工程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分布,以及人员密集区、重点交通干线、学校、景区、地下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分布位置,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全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582.83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9.68%,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60处,其中滑坡49处,崩塌5处,泥石流6处。共计威胁563户2200人及8009万元财产安全。
(1)凤阁岭镇—坪头镇渭河沿岸(Ⅰ1)
该区涉及凤阁岭镇南部、拓石镇南部、赤沙镇南部、香泉镇西南部、坪头镇中部渭河沿岸地段、陕西西铁颜家河石料有限公司,面积208.77km2。
(2)县功镇北部—贾村镇东部黄土台塬斜坡地带(Ⅰ2)
该区涉及县功镇北部、贾村镇东部黄土台塬斜坡地段、宝鸡市众喜金陵河水泥有限公司阴湾水泥用石灰岩矿,面积133.20km2。
(3)千渭—虢镇—东关—阳平镇黄土塬边地带(Ⅰ3)
该区涉及千渭街道北部、虢镇街道北部、东关街道北部、阳平镇北部黄土塬边地段、陈仓区吉圣矿泉水厂,面积47.19km2。
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Ⅱ)
全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主要为高中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人类活动相对较弱的区域,面积约1380.74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32%。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其中滑坡5处,崩塌3处,泥石流1处。共计威胁68户217人及1240万元财产安全。主要有:凤阁岭镇北部—县功镇及新街镇西部陇山地区—南秦岭北坡坪头镇北部基岩山区、南秦岭北坡坪头镇南部基岩山区—坪头镇中部渭河沿岸、贾村镇黄土台塬、周原镇—慕仪镇黄土台塬、千渭街道—阳平镇渭河谷地沿岸。
(三)重点防范对象
1.重点防范地段
(1)渭河北岸的斜坡地带及其支流金陵河、千河沿岸斜坡地带。这些地区黄土台塬边坡陡峻,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较强,人口密集,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削坡普遍,黄土滑坡、崩塌发育,受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率较常年偏高。
(2)西部山区及黄土沟壑地段,山坡陡峭、沟谷深切,汛期降水量偏多,强暴雨机率高。预计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3)大填大挖的移民搬迁点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因大填大挖形成高陡边坡,易发生滑坡及崩塌地质灾害。
2.重点防范城镇
根据灾点数量及地质环境综合分析,坪头镇、拓石镇、凤阁岭镇、赤沙镇、香泉镇、县功镇、贾村镇等镇,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镇。
3.重点防范矿区
重点防范的矿区是宝鸡市众喜金陵河水泥有限公司阴湾水泥用石灰岩矿、陕西西铁颜家河石料有限公司、陈仓区吉圣矿泉水厂。
4.重点防治路段
根据交通路段的重要性,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近年来灾情和险情发生频率,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路段。
铁路重点防治路段:陇海铁路硖石~凤阁岭段沿线,该线沿渭河两岸展布,植被不甚发育,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是铁路部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
公路重点防治段:宝天高速、310国道等公路沿线,修路切坡造成的不稳定边坡较多,在暴雨、连阴雨诱发下,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是公路部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根据“十四五”时期全区地质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及面临的问题,部署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及能力建设等方面防灾工作,实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目标。
(一)调查评价
1.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推进完成陈仓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在1:5万风险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部署开展3个城镇(乡镇)级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研究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成灾机理,摸清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在风险调查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细化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
2.加强年度地质灾害“三查”
按照属地负责原则,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查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极高、高风险区的巡查、排查,对新发现的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组织调查认定,对于可核销的隐患点及时开展核销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积极探索“隐患点+风险区” 双控模式。陈仓区交通局开展区域重点交通干线沿线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重点巡查陇海铁路硖石~凤阁岭段沿线、宝天高速、310国道等公路沿线,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重点交通干线安全畅通。矿山企业加强矿山开采区域及工业广场等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重点巡查宝鸡市众喜金陵河水泥有限公司阴湾水泥用石灰岩矿、陕西西铁颜家河石料有限公司、陈仓区吉圣矿泉水厂。
3.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是灾情、险情发生后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需求、险情等级,对突发性地灾进行必要的应急调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确保应急抢险工作快速、高效、有序开展。
专栏1 调查评价工程 |
1.完成陈仓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2.开展重点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完成陈仓区拓石镇、陈仓区东关街道、陈仓区县功镇1:1万重点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3.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完成全区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更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陈仓区交通局开展县域重点交通干线沿线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矿山企业加强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
(二)监测预警
一是及时更新群测群防点威胁人数、户数、财产及监测人、责任人等基本信息,将户主、单位法人等最小单元纳入群测群防体系。二是规范监测人和责任人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三查”工作,随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加大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力度和装备建设,提升群测群防工作水平。
以全区现有的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基础,对群测群防网络开展动态更新。加强原有隐患点的核销与新增隐患点的认定工作,补充、完善、更新隐患点各类信息,始终保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覆盖。
2.提升自动化监测水平
完善监测预警设备,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分级监测,提高监测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积极探索极高、高风险区区域性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大力推广使用经济实用、运行可靠、精度适当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根据省市自然资源部门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加大普适型监测预警试验点建设工作,计划2022年完成41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装备的布设,提高地质灾害监测效率和数据获取的精度。通过布设GNSS、降雨量、裂缝仪等监测设备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对监测数据实时分析,研究地质体变形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适时发出预警预报信息,为避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3.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水平
区自然资源、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完善和强化多部门联合的灾害预警体系。强化资源规划、气象、水利、应急等多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会商机制。建成区级各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同时不断推进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
专栏2 监测预警工程 |
1.确保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精细化管理,完成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维护更新。 2.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完成41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试验点的建设工作。 |
(三)综合治理
1.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
在陈仓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普查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梳理,对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简单且不宜实施避险搬迁的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排危除险等应急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十三五”期间未完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预估“十四五”期间陈仓区排危除险项目2处。
2.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
针对陈仓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突发性特点,将出现险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纳入应急治理项目,确保受威胁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预估“十四五”期间陈仓区应急治理项目3处。
3.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工程治理难度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住户实施避灾搬迁,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预估“十四五”期间陈仓区避灾及同步搬迁两万人。
专栏3 综合治理工程 |
1.实施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2处。 2.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3处。 3.开展地质灾害避灾及同步搬迁两万人。 |
(四)能力建设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年汛期前发布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做好全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省厅、市局相关文件及方案精神,自然资源部门协助应急管理部门编制全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应急值守制度,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2.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装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人员,配备无人机等野外调查设备,不断提升镇(街办)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夯实基层防灾能力;充分发挥平战结合单位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平时做好地质灾害防范的日常技术支撑,战时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优化地质灾害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设备配备,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
3.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自然资源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公告栏、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做到全区在册地质灾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宣传培训全覆盖,增强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与能力。每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相关人员、群测群防员对隐患点至少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防治工作水平。
4.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区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确保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避险演练全覆盖,切实提升群众应急避险能力。
“十四五”期间,部署宣传培训工作不小于5次,组织避险演练工作不小于40次。
(五)风险管控
依据《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人常发〔2017〕50号)、《陕西省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05号)对辖区内重要工程建设活动检查、抽查,做好监督检查记录。自然资源部门需对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工程,要检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根据调查评价的隐患点风险分级结果,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五、经费估算
(一)估算依据
根据《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陕西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陕发改项目【2017】1606号)及配套定额、标准,结合2018-2021年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及2021年静态物价水平估算。
(二)经费估算及年度经费安排
《规划》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市级、县(区)级财政资金,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
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共需经费2184.45万元。拟申请中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512.2万元、区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672.25万元。其中调查评价170万元,占总经费的7.78%;监测预警726.35万元,占总经费的33.25%;综合治理960万元,占总经费的43.95%;能力建设328.1万元,占总经费的15.02%;风险防控工作费用包含在调查评价工作费用中;陈仓区县功镇、东关街道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避灾及同步搬迁工作经费以上级下达经费为准。
年度经费具体为2021年防治经费280.65万元;2022年防治经费338.65万元;2023年防治经费713.05万元;2024年防治经费441.05万元;2025年防治经费411.0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的分工协作。宝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陈仓分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应急、水利、文旅、教育、住建、交通、气象、地震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防治地质灾害。各镇政府具体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信息上报等工作。
(二)资金保障
多方面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区镇两级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配套经费保障,并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配套情况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考核,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三)制度保障
区镇两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落实上级《规划》的各项任务指标,进一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切实提高防治工作效率。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体制机制。
(四)监督评估
陈仓区政府部门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作为考核内容,完善奖励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保障《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附表1 宝鸡市陈仓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经费估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
内容说明 |
单位 |
数量 |
单价 |
经费估算 |
经费筹措 |
年度经费估算计划 | |||||||
中央 |
省级 |
市级 |
区级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
一、调查评价 |
170 |
170 |
||||||||||||
(一)1:1万城镇 |
陈仓区拓石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
个 |
1 |
170 |
170 |
170 |
||||||||
二、监测预警 |
726.35 |
79.35 |
136.95 |
351.35 |
79.35 |
79.35 | ||||||||
(一)群测群防 |
群测群防维护 |
个 |
69 |
1 |
345 |
345 |
69 |
69 |
69 |
69 |
69 | |||
群测群防人员补助 |
个 |
69 |
0.15 |
51.75 |
51.75 |
10.35 |
10.35 |
10.35 |
10.35 |
10.35 | ||||
(二)预警实验 |
普适型监测预警 |
处 |
41 |
329.6 |
329.6 |
57.6 |
272 |
|||||||
三、综合治理 |
960 |
330 |
330 |
300 | ||||||||||
(一)排危除险 |
地质灾害排危除险 |
处 |
2 |
60 |
60 |
30 |
30 |
|||||||
(二)应急治理 |
地质灾害应急治理 |
处 |
3 |
900 |
900 |
300 |
300 |
300 | ||||||
四、能力建设 |
328.1 |
201.3 |
31.7 |
31.7 |
31.7 |
31.7 | ||||||||
(一)宣传培训 |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
次 |
5 |
4 |
20 |
20 |
4 |
4 |
4 |
4 |
4 | |||
(二)综合演练 |
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 |
次 |
69 |
0.3 |
103.5 |
103.5 |
20.7 |
20.7 |
20.7 |
20.7 |
20.7 | |||
(三)平战结合技术支撑 |
平战结合技术支撑 |
个 |
5 |
7 |
35 |
25 |
10 |
7 |
7 |
7 |
7 |
7 | ||
(四)乡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
装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 |
个 |
8 |
169.6 |
17.6 |
152 |
169.6 |
|||||||
合 计 |
2184.45 |
1459.6 |
25 |
27.6 |
672.25 |
280.65 |
338.65 |
713.05 |
441.05 |
411.05 |
附表2 宝鸡市陈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十四五”规划一览表
序号 |
编号 |
灾害点名称 |
地理位置 |
灾害类型 |
规模等级 |
危险性 |
活动性 |
风险等级 |
威胁财产 |
险情等级 |
治理措施 |
规划期(年) |
1 |
CC-0070 |
下庵村东北滑坡 |
东关街道西秦村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1人30间房10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2 |
CC-0079 |
李家崖滑坡 |
千渭街道李家崖村二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10户42人66间房100万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3 |
CC-0080 |
太公庙滑坡 |
东关街道太公庙村三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户9人12间房2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 |
CC-0082 |
渭阳动力公司滑坡 |
千渭街道渭阳动力公司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5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5 |
CC-0083 |
陕西机床厂滑坡 |
千渭街道陕西机床厂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4户8人18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6 |
CC-0014 |
运粮寺滑坡 |
慕仪镇洞坡村运粮寺 |
滑坡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5人30间房100万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7 |
CC-0015 |
牛家滩滑坡 |
贾村镇灵龙村八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32户122人148间房1000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
8 |
CC-0016 |
簸箕庄滑坡 |
贾村镇簸箕庄村三组 |
滑坡 |
中型 |
低 |
低 |
低 |
61户238人217间房150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
9 |
CC-0031 |
郑家山东坡滑坡 |
贾村镇郑家山村五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户1人3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10 |
CC-0032 |
郑家山4组前滑坡 |
贾村镇郑家山村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2户8人6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11 |
CC-0066 |
吴家沟滑坡 |
贾村镇吴家沟村五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9户72人61间房1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12 |
CC-0068 |
南芋滑坡 |
贾村镇郑家山村十八组 |
滑坡 |
中型 |
低 |
中 |
低 |
36户133人147间房12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13 |
CC-0086 |
郑家山5组滑坡 |
贾村镇郑家山五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户2人3间房2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14 |
CC-0087 |
郑家山4组滑坡 |
贾村镇郑家山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户4人4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15 |
CC-0013 |
磨性山滑坡 |
东关街道磨性山道观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1人35间房10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16 |
CC-0033 |
车家山滑坡 |
县功镇车家山村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63间房2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17 |
CC-0048 |
刘家山1号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14户58人65间房450万元 |
小型 |
群、工 |
2021~2025 |
18 |
CC-0049 |
刘家山2号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41户159人186间房200万元 |
中型 |
群、工 |
2021~2025 |
19 |
CC-0050 |
严村庵滑坡 |
县功镇严村庵九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40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20 |
CC-0051 |
鲜家村滑坡 |
县功镇严村庵村十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27户107人170间房12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21 |
CC-0052 |
杨家坪村1组滑坡 |
县功镇陈家庄村11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32户107人109间房15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22 |
CC-0053 |
马家沟滑坡 |
县功镇陈家庄14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6户22人22间房7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23 |
CC-0054 |
张家山村滑坡 |
县功镇陈家庄村二十三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7户18人22间房21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24 |
CC-0055 |
石家山北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7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33户111人107间房10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25 |
CC-0056 |
王家台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村3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户5人6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26 |
CC-0057 |
宋家山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十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5户19人22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27 |
CC-0064 |
县功新水泥厂北滑坡 |
县功镇安台村五组功水泥厂北 |
滑坡 |
中型 |
中 |
高 |
高 |
30户120人88间房68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28 |
CC-0065 |
县功新水泥厂南滑坡 |
县功镇安台村五组新水泥厂南 |
滑坡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9户35人26间房80万元 |
小型 |
群、工 |
2021~2025 |
29 |
CC-0019 |
李家山滑坡 |
拓石镇杨家川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8间房15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0 |
CC-0020 |
老鸹咀滑坡 |
拓石镇杨家川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15间房3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1 |
CC-0021 |
杨家川6组滑坡 |
拓石镇杨家川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18间房35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2 |
CC-0022 |
胡店村4组滑坡 |
拓石镇胡店村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2户7人6间房1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33 |
CC-0023 |
梁背后滑坡 |
拓石镇东口村东沟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5间房3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4 |
CC-0024 |
张里西南滑坡 |
拓石镇东口村东沟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1户2人3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35 |
CC-0025 |
高家山滑坡 |
拓石镇东口村东沟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3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6 |
CC-0027 |
上挂里沟公路滑坡 |
拓石镇拓石镇通洞村十组 |
滑坡 |
小型 |
高 |
高 |
高 |
8户37人44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37 |
CC-0043 |
拓石村五组滑坡 |
拓石镇拓石村五组 |
滑坡 |
小型 |
高 |
高 |
高 |
10户42人30间房10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38 |
CC-0044 |
拓石村七组滑坡 |
拓石镇拓石村七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3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39 |
CC-0045 |
拓石村四组滑坡 |
拓石镇拓石村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8户42人37间房40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0 |
CC-0047 |
北山梁滑坡 |
拓石镇九峰村(原北山梁村三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户8人7间房4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1 |
CC-0071 |
庄科东南滑坡 |
拓石镇东口村东沟七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户3人5间房1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2 |
CC-0061 |
张家川滑坡 |
凤阁岭镇张家川村一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32户119人187间房200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
43 |
CC-0062 |
凤阁岭镇东滑坡 |
凤阁岭镇凤阁岭村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16户83人89间房7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4 |
CC-0067 |
陈家咀滑坡 |
县功镇陈家咀村六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1户85人96间房375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5 |
CC-0058 |
大坪滑坡 |
坪头镇大坪村五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4户20人18间房10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6 |
CC-0059 |
新民村滑坡 |
坪头镇新民村二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3户6人12间房3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47 |
CC-0060 |
坪头村滑坡 |
坪头镇坪头村西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6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48 |
CC-0039 |
麻池滑坡 |
香泉镇麻池村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3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49 |
CC-0041 |
罗家坡滑坡 |
香泉镇石尧村二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2间房3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50 |
CC-0063 |
孙家庄滑坡 |
香泉镇王家庄村孙家庄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2户8人8间房2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51 |
CC-0037 |
宁里巴滑坡 |
赤沙镇宁里巴村四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2户9人9间房3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52 |
CC-0017 |
阳坡滑坡 |
拓石镇东口村西沟二组 |
滑坡 |
小型 |
低 |
低 |
低 |
1户4人4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53 |
CC-0018 |
孙家山滑坡 |
拓石镇马家湾村 |
滑坡 |
小型 |
低 |
中 |
低 |
1户2人4间房1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54 |
CC-0073 |
刘家沟泥石流 |
凤阁岭镇毛家庄村刘家沟 |
泥石流 |
中型 |
中 |
高 |
高 |
3户11人24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55 |
CC-0074 |
毛家庄泥石流 |
凤阁岭镇毛家庄村一组 |
泥石流 |
中型 |
中 |
高 |
高 |
2户8人10间房500万元 |
中型 |
群、普 |
2021~2025 |
56 |
CC-0076 |
张家川泥石流 |
凤阁岭镇张家川村二组 |
泥石流 |
巨型 |
中 |
高 |
高 |
34户138人189间房200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
57 |
CC-0077 |
磨沟泥石流 |
凤阁岭镇建河村磨沟 |
泥石流 |
巨型 |
中 |
高 |
高 |
14户64人80间房30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58 |
CC-0072 |
东沟泥石流 |
拓石镇东口村沟口 |
泥石流 |
大型 |
中 |
高 |
高 |
4户23人20间房40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59 |
CC-0078 |
下庵子村泥石流 |
拓石镇常家沟村一组 |
泥石流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7户25人25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60 |
CC-0075 |
灵龙泥石流 |
贾村镇灵龙村 |
泥石流 |
中型 |
中 |
高 |
高 |
9户41人55间房490万元 |
小型 |
群、工 |
2021~2025 |
61 |
CC-0003 |
五星崩塌 |
贾村镇五星村四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2户10人20间房5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62 |
CC-0004 |
吴家沟崩塌1 |
贾村镇吴家沟村一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4户10人12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63 |
CC-0005 |
吴家沟崩塌2 |
贾村镇吴家沟村一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高 |
高 |
2户4人6间房5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64 |
CC-0011 |
上河西村二组崩塌 |
县功镇上河西村二组 |
崩塌 |
中型 |
中 |
中 |
中 |
24户58人75间房8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65 |
CC-0012 |
上河西村五组崩塌 |
县功镇上河西村五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14户50人53间房8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66 |
CC-XZ01 |
常家沟滑坡 |
拓石镇常家沟村二组 |
滑坡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9户41人64间房620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
67 |
CC-0007 |
姬家沟崩塌 |
赤沙镇姬家沟村二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户6人8间房40万元 |
小型 |
群 |
2021~2025 |
68 |
CC-0009 |
孙家村崩塌 |
凤阁岭镇孙家村五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2户11人11间房80万元 |
小型 |
群、普 |
2021~2025 |
69 |
CC-XZ02 |
下院门崩塌 |
赤沙镇西一村五组 |
崩塌 |
小型 |
中 |
中 |
中 |
10户33人41间房534万元 |
中型 |
群 |
202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