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区长 武云
(2020年4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及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会议精神,做好我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
2019年底,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94.88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2.14%。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树立生态安全屏障、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对生态红线划定初步结果的审查,发现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划定区域与行政区界线、永久基本农田、镇村规划建成区和居民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存在矛盾冲突,迫切需要对划定成果进行评估调整完善。
现在,全省已经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为陈仓未来发展留好足够的生态空间。下面,我提三点要求:
一、正确认识生态保护红线和评估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是“三条红线”中最重要的一条红线,是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支撑,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实际点来说,评估调整工作关系到全区各部门未来上报项目和用地,我们要认真分析现有红线的矛盾,结合各部门和区域发展的实际,解决红线和现实的冲突,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认真评估和调整,让红线能落地、可操作、起作用,为未来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第二,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不是“重新划定、推倒重来”。已经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是基于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基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识别全区生态保护重要类型和重点区域进行划定的,基本符合我区实际。这次的评估、调整和优化,是在现有划定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矛盾、难点痛点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红线划定方案更加精准、科学、合理,更加符合管控规则要求,绝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第三,要跳出生态保护红线就是“禁区、无人区”的认识误区。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保护的是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区域。不能把生态红线简单认为是“禁区”、“无人区”和“真空地带”。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过程,是在红线划定的基础上,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相关规划充分衔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第四,生态保护红线不是“绝对的保护,更不是社会经济就停滞发展”。要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红线的优质生态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把绿水青山看作金山银山、更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真正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
二、抓住评估调整的关键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态保护红线与现状、规划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要准确核实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镇村、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合法矿业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国家规划矿区等情况,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其他重要控制线交叉冲突情况,提出解决矛盾冲突的规则和办法。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参与,把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矛盾冲突一一识别出来。二是功能不降低。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退化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性质不改变。不得随意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性质,确保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三、密切配合,严把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评估调整
一是着眼长远,对陈仓未来发展负责。这次的评估调整工作,对于各镇街、各部门来说都是一次机会。红线一旦调整划定,不可逾越,不能修改。所以,各部门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密切配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在这次评估调整中认真发现红线与我区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为我区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保障我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二是提高效率,确保质量。这次的评估调整工作时间很紧,根据省市要求各县区要在4月28日完成评估调整工作,并上报市级进行汇总和评估。我在这里提两点要求:一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做好牵头,在座的各部门负责人要全力配合,提供所需基础资料,对重点项目情况进行梳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建议,使红线调整后更符合现状和实际;二是各镇街、各相关单位务必于4月24日中午12点前将所需资料,按照规定格式提交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三是技术支撑单位,要认真研读政策,严格技术标准,科学进行评估调整,确保我区红线总体格局更加合理,为顺利完成全区乃至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奠定坚实基础。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